“双11”狂欢不仅带动了刺激了消费、催生各种保险产品,一个新的保险概念也横空出世——消费保险。今年的“双11”,在蚂蚁金服平台参与消费保险的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平安、泰康保险等9家保险公司再次刷新全球保险纪录,来自蚂蚁保险平台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1月11日中午12时,12小时内消费保险产生3.9亿笔,消费保险已经成为全球保单量最大险种。相关数据显示,规模大、增速高,消费保险正逐渐成为保险业一个全新而独立的领域。
分析人士指出,传统保险的功能正在被突破,在消费场景中,保险与消费出现“共生效应”,相互刺激拉动。同时,依托大数据和中介平台的力量,围绕不同生态链的各种场景化、碎片化的保险产品将会越来越多。长远来看,这种场景化、碎片化的产品会成为保险发展的一个方向。
●新型消费保险尚在试水阶段
所谓消费保险,即基于特定类目产生个性化保障范围、千人千面的定价机制、销售成本和客单价极低、高频便捷的理赔体验的保险。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与人身险、车险不同,消费保险并不属于保险产品传统分类,而是一种新的保险类型。它是利用保险机制为消费行为提供保障,从质量、价格、物流等各环节提升消费体验,化解纠纷,提供经济补偿,同时它也不是单一险种。
“所谓消费保险,我认为跟几个定义分不开。”蚂蚁金服保险事业群总裁尹铭认为,消费保险一定是基于交易所产生的,或者基于消费所产生的保险;其次,它能够促进增加消费,能够使消费者更放心、安心地实现购买;消费保险的第三个特征,它需要有很高的科技含量。
近年来,随着网络消费的崛起,这种非面对面的购物形式成为一种趋势。“新供给-蚂蚁网络消费指数”显示,2011年1月~2016年4月,五年时间里,网络消费规模指数稳步上升,扩张了12.1倍,在网络消费中餐饮(线下消费)、航旅、教育、生活服务等服务消费的年增长率在70%以上。
与此同时,消费者对网购物品的质量、服务、售后的需求也开始逐步升级。正是这些保险需求促进了相关产品的开发。业内人士分析称,在互联网领域,保险与消费正产生相互促进的“共生效应”。一方面,保险切入消费场景,提升互联网消费活力,用户需求敢于进一步释放;另一方面,蓬勃生长的互联网消费又反过来激发更多的保险需求,带来增量。
来自蚂蚁金服保险平台的数据显示,消费保险已经超过3亿用户,同时在淘宝天猫平台上服务小微商户超过400万家。2016年前三季度,消费保险仅在蚂蚁保险平台上的保费同比增长就超过50%,保单量同比增长超过80%。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高速增长之中。
业内人士指出,新型消费保险尚在试水阶段,盈利能力目前尚难下断论,但伴随着消费场景日趋个性化与定制化,消费保险的种类还会变得更加多样化。未来,无论线上或线下场景,只要出现退货、破损、质保等各类痛点,更多消费保险就有可能诞生。
●场景保险可满足用户碎片化需求
不只是消费保险,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保险的功能、成交的渠道和场景越来越多元化,保险平台和保险中介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场景化、碎片化和定制化的保险产品营销和服务。
蚂蚁金服保险和CBNdata联合发布的《2016互联网保险消费行为分析报告》指出,互联网保险已经分化为平台保险和场景保险两种。与平台保险相比,场景保险的核心优势在于可以极低的成本满足海量用户的碎片化需求。随着移动互联网更多的渗入人们的生活,通过保险对抗场景风险的需求和可能性也必然大大延展。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一些购物、旅游、购票平台、健身APP等平台,均开始围绕其业务生态链开发相关保险产品。
“这种场景化的保险产品基本都是以用户需求和大数据为依托的,其满足的也是某个场景中消费者的需求。”某保险中介内部人员在跟《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交流时表示,保险切入场景化会是一种趋势,尤其聚集大量用户并掌握其数据的平台,这些平台可以利用自身的数据来开发相应的产品,不仅可以提供多元化的服务,还能提高用户粘度。从长远来看,这种场景化、碎片化的产品会成为保险发展的一个方向。
“大数据分析使保险定价更加精准,而且可以分析发现客户的保险需求,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推销和服务。”保监会原副主席魏迎宁在2016保险供给侧改革发展论坛上表示,不断细化分工是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而上述行为正是保险市场精细分工的结果,可以使保险供需双方更合理、更迅速的结合,既满足了保险人的需求,方便了投保人投保,又降低了保险企业的经营成本。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2016-11-15
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