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26日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抢占保险科技赛道的时间和空间正在进一步缩小。
在蚂蚁金服和平安保险布局开放型“保险科技平台”、众安在线高估值赴港上市之际,更多保险公司加大了科技研发和应用力度——开发智能保险顾问、接入云计算、将人脸识别技术引入营销服务流程、在农险承保理赔流程中进一步推进“猪脸识别”……
截至目前,已有多家保险公司拿出近1%的营收用于科技投入。不少保险业人士担忧,如不拥抱科技,极可能在未来丧失“赛跑”的资格。
保险科技投入攀升
“智能科技时代正在来临,赢科技者赢未来。”中国平安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明哲在2017年半年报中的这句话,精辟点明了行业当前面临的重大时代变化和需要采取的应对策略。
目前,保险公司布局保险科技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资金投入,二是人才投入,三是机制建设。根据规模体量和技术开发能力不同,保险公司资源投入的方式也大不一样。中小保险公司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保险科技的应用转化上。
证券时报记者获悉,一家中型寿险公司去年营收约500亿元,但也拿出约3亿元投入到技术系统改造和科技应用中,科技投入在营收中的占比接近1%。安盛天平财险专设了创新中心,主要开展大数据管理和应用。
一位中小型保险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向记者表示,他的公司近来加大了和第三方技术平台公司的合作。“云计算、人脸识别技术、通过大数据对客户画像等都已经逐渐成熟,市场上提供这些服务的第三方平台不少,我们正积极将这些技术更好地嵌入到保险营运服务流程中,例如在线理赔、人脸识别等。”
“开放还是不开放?不开放肯定不行!”这名管理人员感叹,“今年以来,明显感受到技术对行业的冲击,保险公司一旦在科技变革中落伍,可能以后连赛跑的资格都没有。”因此,数据交互到什么程度,如何减少数据字段流出,如何更多地将外在数据为己所用,成为令他极为“烧脑”的一项工作内容。
大型保险公司同样压力重重。拥有大量客户基数的他们如果不能快速占领技术研发和应用制高点,话语权和领先地位将遭遇挑战。
以平安集团为首的大型集团公司具备较强的科技开发能力,采取了“高举高打”模式,除了保险产品提供商外,还希望成为“保险科技提供商”。平安几年前就设立金科公司,集团专设首席信息执行官,最近十年来累计投入500多亿元用于科技研发。目前平安集团科技研发人员超过2.2万人,算法科学家500余人。该公司管理层不久前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这两年平安集团的科技投入约是营收的1%,去年约77亿元;今年随着营收增加,科技方面的投入会更大。
太保集团也于今年启动实施“数字太保”战略,9月上线了首款智能保险顾问“阿尔法保险”。当月,太保产险亦在内部召开了首届创新大会,展示最新科技应用服务成果,推动各部门加快创新。
科技转化时间缩短
几年前,很多技术囿于自身限制,商用普及度并不高。但随着保险公司在保险科技方面的投入力度加大,科技转化的“时间差”正在缩短。
例如,车辆定损运用到的图像识别技术,很长时间都没有在商用领域得到很大发展。这是因为技术应用难度很高,图像识别大多是针对规则物体,车险定损则是更为复杂的现实场景。
蚂蚁金服保险事业群平台运营部总经理徐艳表示,该技术最初是帮助线上店铺识图,继而是识别车牌,这有个很长的发展过程。一点点积累之后,就再前进一步——辨认核查车的损失。
图像识别技术进入车险定损领域后,虽然仍面临系统壁垒和技术磨合问题,但应用速度已大大加快。
同样以蚂蚁金服的定损宝为例,拍现场照片时,智能算法会引导拍摄者往前一步,或往后一步,或者低一点。但在与保险公司数据交互的过程中,系统能不能做到非常稳定,任何时间不会多一张或少一张?如何满足不同车型车主的差异化需求?换修标准怎么统一?这些问题曾一度引起业界质疑。
记者获悉,在合作保险公司的多次磨合下,定损宝6月推出至今近3个月,上述技术链条已被基本打通。
来源:证券时报 2017-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