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密码?

立即注册
社会保险精算人才培养的四种路径

2017年05月10日

  17世纪末,世界上第一张完整的生命表诞生,数学方法和统计手段引入新生的人寿保险,从此商业保险走向精算之路。19世纪末,社会保险出现在欧洲,作为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重要的社会经济政策,社会保险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同样离不开精算。1935年,美国将精算理念引入《社会保障法案》,并在随后的修正案中引入精算报告制度。上世纪80年代拉美国家养老金制度面临的危机和近年一些欧洲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则从反面验证了社会保险精算的重要意义。

  社会保险精算的重要性,今天已成为很多人的共识。然而,当前业界却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社会保险精算起步低、发展慢,长期落后于商业保险精算;受体制约束和就业市场影响,社保难以引进和留住高素质的精算专业人才;除少数部门和地区外,精算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在整个社保决策机制中的地位和作用还不明显。不过,随着人们更多地了解精算、认识精算,精算理念已经越来越多地植入社会保险领域。

  社会保险对精算和精算人才的需求是显而易见的:政策顶层设计部门自不必说,不同险种、不同统筹地区的基金长期运行都需要精算分析来监控。分险种而言,基本养老保险是长期制度安排,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是早已确定的目标,中央层面要建立专门的机构和队伍,开展高层次的精算测算和分析,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由于起步较晚,如果暂时设定为省级统筹,则省级社保部门应当设立专门的精算机构。

  基本医疗保险同样分为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两种,加上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这4种保险与养老保险性质不同,基金采取现收现付制。理论上,为了一定时期内费率相对稳定,可以考虑在平衡的范围内厘定合理费率,使得经济繁荣时期的基金结余足够覆盖低谷时期的支出所需。至于统筹层次,考虑到地区差别,理论上大数定律完全可以在省级统筹范围内发生作用。因此,以建立省级统筹为目标,省级社保机构也需开展省级层次的精算分析。与养老保险不同的是,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属于非寿险精算。

  当然,上述分析的人才需求是潜在的,要将其转化为现实需求,单凭个别部门、地区的重视远远不够,要建立起法律法规保障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坚持精算平衡原则。”但《社会保险法》并没有坚持精算平衡和建立精算报告制度的条文,对比商业保险精算,20多年前,精算报告制度就已写入《保险法》当中。精算报告入法是一条途径,却需要程序和时间。可能的途径还有:我们已经建立起了社会保险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可否考虑先将养老保险的精算假设和主要结论也纳入公开披露范围呢?

  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主要服务于商业保险精算,由于商业保险机构高薪酬的吸引,社保机构很难招到足够合格的精算人才,更何况社保精算不同于商保精算,对专业和技术要求也有所不同。比如,社保精算除了对社保政策的掌握,对人口学、经济学的要求更高,精算假设的内容更多,精算模型的开发更复杂。这意味着,即使是高校精算专业毕业生,到社保机构工作后还有一个再学习过程。

  因此,社保机构必须探索适合自己需要的精算人才培养路径。第一,最便捷的方法仍是加大系统内的自主培养。近年来,人社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和自主培训,培养了一批精算人员,在此基础上,选拔优秀人员组建骨干团队,协作进行技术和专题研究,取得很多成果,一些地方也建立了自己的精算工作骨干队伍。实践证明,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地方社保机构可以考虑与高校合作,选拔具有社保工作经验的、与精算相关相近的其他专业优秀人员,接受精算专项科目脱产培训,实行定向培养,加快人才培养速度。

  第三,建议结合现行公务员薪酬制度,建立吸引高技术含量专业人才的特别薪酬制度。政府精算专业人才的薪酬水平虽不及商业领域,但应具有一定的吸引

  力。比如,美国联邦政府雇员薪酬分15个等级,政府精算专业人员学士起薪是5级,硕士起薪是9级,正式精算师的总薪酬可超过15级。合理的薪酬水平是吸引和留住合格人才的重要条件,这是精算人才培养周期长、综合性强、技术含量高的特点所决定的。当然,社保精算师资格认证制度也需配套建立起来。

  第四,开展专业合作。在当前社保领域精算专业人才相对缺乏的阶段,更需要进行专业细化和分工,这可能是未来综合性精算分析工作的组织方式。对此,美国社会保障署精算办公室的机构设置给了我国很好的启示:它下设短期和长期精算评估两个处,下面分设基金预测、数据服务、人口和法律、经济分析及相关科室,精算师队伍规模大且与其他专业人员协同工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社会保险精算人才是高地,是未来,是社会保险事业长期的回报!不远的将来,精算一定会成为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的主角,在社保历史长剧中奉献精彩的演出。(盖根路 天津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中央财经大学社保精算研究中心)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发布日期:2017-05-10

分享: